瞭望·长征丨国民党档案揭秘红军长征缘何胜利
◆ 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
◆ 刊载《瞭望》本期专题中的三篇文章
国民党档案揭秘红军长征缘何胜利
《瞭望》与军事专家金一南、徐焰的对话:长征,生死关头的道路抉择
走好今天新长征路
◆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获整组报道
国民党档案揭秘红军长征缘何胜利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较完整地保存了国民党军队对红军长征进行围追堵截的档案近千件,在这里,档案从另一个角度揭示了长征胜利的原因
记者丨蒋芳
从1934年10月中央红军最初踏上长征路,到1936年10月下旬红军三大主力会师长征胜利结束,英勇的红军官兵经过两年的浴血奋战,不仅一次次突破重围险阻,同时也给予围追堵截的国民党军以沉重打击。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以下简称“二档馆”)比较完整地保存了国民党军队对红军长征进行围追堵截的档案近千件,内容涵盖
国民党中央军政机关关于“追剿”红军长征的战略部署、计划和作战方案;
“追剿”军各路将领及有关地方军政官员的人事安排、任免命令;
蒋介石与各省军政要人的来往电报、文件(包括命令、指示、会议决议、军事报告、战斗详报)、讲话等。
在这里,档案从另一个角度揭示了胜利的原因。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外景
从敌方战斗详报窥见红军浴血苦战
红军长征中的经典战役,敌人究竟如何记录?如何分析?今天,阅读当年国民党方面留下的“战斗详报”等档案材料,我们仍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当年红军将士浴血苦战的悲壮场面和不屈精神。
突破乌江,是红军面临的生死之战、传奇之战,也被誉为长征十大胜战之首。这一仗在国民党留下的档案中是如何呈现的?
二档馆馆藏中,有一份《剿匪军追剿总司令部二十四年元月东日起至二月宥日止剿匪工作军事报告》。翻阅这份战斗详报,很难找到红军成功的词句,反而记载了“朱毛股匪,由赣东南方面经湘、桂境窜入黔中,经我追剿军节节痛剿,受创极巨,贺、肖两匪,窜扰湘西,亦被我军迭次击溃……”
“突破乌江等我党的重大胜利,在敌人的作战报告中大多轻描淡写。即使国民党军队在溃败后向南京发去的求援电报,也只会夸大自己战绩,强调自己作战英勇,比如国民党军队将自己的失败逃跑说成‘转进、撤退’等。”二档馆研究员戚厚杰告诉《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但历史不会遗漏真相。在二档馆馆藏档案中,研究人员还找到了另一份《侯之担关于红军突破乌江的电报(1935年1月10日)》。国民党二十五军副军长兼剿匪后备总指挥侯之担在溃败后,用大篇幅描述自己作战英勇的同时,也记录下红军英勇作战的细节。
这份电报称“该匪竟猛攻三昼夜,片刻未断。各渡均以机炮集中轰击,强渡数十次……匪于冬日午后五时,突过乌江。……该匪渡江后,节节进攻,连日激战肉搏。担部虽伤亡过重,仍以孤军固守遵义至虞晚……”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王奇生认为,国民党军队将领虚构战情、虚报战绩、虚领军饷等情形十分严重,势必给后来的研究者带来极大困扰。南京地方志研究人员胡卓然近日通过史料对比研究发现红军在长征过程中曾毙俘四名国民党将领的史实,然而这些“重要人物”的被俘、击毙事件,不仅在档案中鲜见,有些人甚至莫名其妙地就消失了。
从“残匪”到“强寇” 红军长征越走越强
“据飞机报告:匪大股由大庚北约二十余里之铁司山、龙王山一带,向西北移动,似有继续西窜模样。”……在国民党相关档案中,对于红军“匪”的称呼贯穿始终,前期多称之为“残匪”,如在《匪情记录》中记录红军“仅残部三数万人,枪支不过万余”,到后期称之为“匪部”,甚至出现了“强寇”的字眼。
“字词上的转变体现出红军由弱走强的趋势。”戚厚杰说,众所周知,在突破湘江封锁线后,中央红军从出发时的8.6万人锐减为3万多人,但依然军纪严明,战斗力不减,依靠打土豪得到补充,依靠分田地得到民众的拥护等,最终取得了胜利会师。在《陆军第六十二师二十三年十二月份剿匪军事工作报告书》中,就留下了有关红军的这样的记录:“初出发时,每连有八九十人或百余人。瑞金的百姓,自十五岁以上五十岁以下的,均集中起来了。或编在连上,或编为担架兵。因为两月以来,总是昼夜赶路,且沿途的百姓都走了,买不到粮食,全靠打土豪来吃。有时一天一餐,都不得饱。饿死的、拖死的、跌死的很多。……”
这些档案除详尽地反映了红军在川西北艰苦的战斗历程外,还曲折反映了当地少数民族群众对红军由误解到欢迎的转变过程。由于国民党当局的宣传误导,最初川西北群众误信红军是“红色魔鬼”,逃入深山躲藏。但在朱德总司令和广大红军指战员的艰苦努力下,红军以严明的军纪和大量实际行动,赢得了当地广大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拥戴,他们踊跃支持红军、参加红军、组织苏维埃政权。康定葛坝成立了由当地群众王兰廷、卡古娃为主席,赵国安、王耀廷等为委员的苏维埃政权,为红军送来粮食和日用品。
档案也留下了红军军纪严明的记载。例如,“据报,前朱毛匪部窜川南时,对人民毫无骚扰,有因饿取食土中萝卜者,每取一头,必置铜元一枚于土中;又,到叙永时,捉获团总四人,仅就内中贪污者一人杀毙,余均释放。”红军入川前“南岸各县荒旱之余,征调布防,民众已不堪命”,红军“到川之日即实施不进民房,不拉民夫,赈恤贫乏”。
与之相比,国民党方面军纪政纪败坏则暴露无遗。《剿匪军追剿军第一兵团二十三年度十二月份剿匪工作军事报告书(1934年12月)》中记录,在湖南省通道县县城至白沙铺一带,“盖赤匪盘踞该地,不过数日,而其所需,均取自财主之家。对于一般穷苦民众,并未予以不利,且多数为其宣传所动。故国军到时,民众多相率逃避,在家者均系老弱。民心如此,隐患良深。”“我剿匪军经过荒旱区域,少数官兵不无借征发便利拉夫价,风声所播,愚民嗟怨,故有‘宁遭共匪杀,不愿官兵扎’之说。”
敌方拥兵自保 红军巧妙周旋
以蒋介石为首的南京国民政府,虽然在1928年12月底号称统一了全中国,但这只是名义上的统一,实际上许多地方的军阀仍然保持着半独立的状态。
“蒋介石与地方军阀在追剿红军时各自打着小算盘,蒋希望通过追剿达到既消灭红军、又吞并地方军阀的目的,地方军阀则千方百计阻止蒋的军队进入自己的‘防区’,地方军阀之间也为此相互攻讦,这些在档案中都留下了记录。”戚厚杰介绍。
最为典型的一个事例,就是云南军阀龙云与四川军阀刘湘,龙云想要把红军“送入”四川,刘湘则想阻挡红军入川,使之入滇,为此双方之间互相指责。刘湘要求滇军进驻川南会同川军共同“防匪西窜”;龙云则指责刘湘命令川军死守长江,说“似此剿共,正不知何日始能肃清”,表示滇军“只宜掩护滇东”,进驻川南“有所不能”。这说明,龙云、刘湘二人从各自利益出发,难以互相配合,反而都企图把中央红军“送”到对方地盘上去。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张晧认为,刘湘则不但防共,也在防蒋。刘湘决定:“如果红军的目的在于拿四川,那么川军拼命剿共;如果红军的目的只是在假道,那就更不成问题”。但是无论怎样,都“要阻止蒋派兵入川’。基于这一决定,刘湘断然拒绝了蒋介石拟派10个师入川“助剿”的要求,并同中央红军签订了《红川桂秘密协定》,给红军以过境的便利。
国民党并非对自己的问题认识不清。在二档馆馆藏的《四川剿匪军第三路军军戍区民众劳军代表团的快邮代电(1934年12月28日)》中,代表团负责人这样总结:“我军亦非不能勇战,只因内部团结不坚,拥兵者宅心不尽纯洁,而负统一指挥之责者,又难以行使职权,遂不免有图保实力,藉匪自重者,良由防区恶制相沿已久,强弱稍异、权力不均。……”“盖各部平日不相胶附,聚景搏沙,早为匪所窥破。一旦以大部来扑,风雨骤至,遂至陷于孤立莫能支撑。事后互相推诿,果谁尸其咎欤……”。
“正如档案中所总结的,中央红军能在那样艰难险恶的环境下,之所以能够取得战略转移的伟大胜利,原因诸多,其中之一就是充分利用了国民党军的内部矛盾,选择不同的地区作为我战略转移的落脚点,并巧妙利用沿途各地军阀同蒋介石的矛盾,将敌人各个击破,一步步取得了长征的伟大胜利。”戚厚杰说。LW
刊于《瞭望》2016年第43期
《瞭望》与军事专家金一南、徐焰的对话——
长征,生死关头的道路抉择
唯有真正了解中国共产党人走过的历程,才能深刻理解长征胜利的必然性
特约撰稿丨褚振江
记者丨屈辰
长征,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事业从挫折走向胜利的伟大转折点,是一曲气吞山河的壮丽凯歌。除了对光辉胜利的歌颂、仰视,我们的钦敬,更应该来自对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洞察先机、举望未来的道路抉择,从而为长征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是什么让这支队伍一次次从近乎毁灭的打击中转危为安?是什么将若干个生死关头道路选择的艰难,化为地球上最绚烂的红飘带?长征的胜利究竟蕴藏着怎样的伟力与真谛?为此,《瞭望》新闻周刊专访了国防大学军事战略学专家金一南少将、军史专家徐焰少将。
命运攸关的三次重大抉择
《瞭望》:道路决定命运。党中央做出的哪几次重大抉择改变了红军命运,或者说对于长征的胜利和中国革命的发展产生了怎样决定性的影响?
徐焰:一是结束左倾错误。为解决事关党和红军命运的最紧迫的军事指挥问题,中共中央于1935年1月在贵州遵义召开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这就是彪炳史册的遵义会议。会议结束了王明为代表的“左”倾冒险主义在中共中央长达4年之久的统治,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从而在最危急的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
二是坚持北上方针。红军长征途中,在北上和南下的战略抉择上,党中央与张国焘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斗争。张国焘在企图落空后,一意孤行,阴谋胁迫中央。中共中央当机立断,率红一方面军主力先行单独北上。9月12日,党中央在俄界召开了政治局紧急扩大会议,批判了张国焘分裂主义错误。
三是转变政治路线。长征加深了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国情的认识,推动了党的政治路线的转变。与此同时,中国政治形势发生了急剧变化。日本帝国主义制造华北事变,疯狂侵略中国,抗日救亡成为中国社会的主题。为挽救民族于危亡,1935年12月,中共中央在陕北瓦窑堡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做出了把土地革命战争向民族解放战争转变的抉择,决定建立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这是历史的选择,这是人民的选择”
《瞭望》:为什么中国共产党人的胜利是历史的必然?
徐焰:向先辈致敬重在客观、求真。红军长征胜利不是天赐机缘,而是源自于中国共产党人感时忧国的探索真理之路,源自于生死抉择中的引领与追随,源自于革命的正确路线的胜利。
长征的起步,并非高歌猛进而是被迫突围。它是在抗日救亡成为全民族最紧迫的任务、中国面临民族危亡的情况下发生的,它是在国民党当局对苏区进行大规模“围剿”、党内出现严重“左”倾教条主义错误,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红军面临严重危机的情况下发生的。那个时候战略转移,就成为一个迫在眉睫的救亡图存的认识,必须得挽救中国革命这支最后的力量。
金一南:唯有真正了解中国共产党人走过的历程,才能深刻理解胜利的必然性。中国革命太难投机了,所以才有触目惊心的嬗变和大浪淘沙。
说中国共产党人胜利依靠运气和机缘的人,怎么解释30万红军长征到达陕北时已不足3万,却将长征变成了宣言书、宣传队和播种机,实现惊天地泣鬼神的凤凰涅槃?1949年全国解放时,党员人数接近400万,牺牲的党员烈士也将近400万,世界上哪一个政治团体曾经付出过如此沉重的代价?这是中国共产党人执政的资格,是领导社会主义岿然不动的基础。这是历史的选择,这是人民的选择。
“先有真人,后有真理”
《瞭望》:在一次次生死关头,中国共产党是怎样领导红军坚持独立自主、唯实创新的?
徐焰:提起长征,人们就会想到冲破教条、实事求是的思想勇气。遵义会议之所以成为中国革命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就在于这是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解决自己重大问题的开始。虽然不可能在这一次会议上解决所有问题,但会议前后我们党的指导思想由教条主义占主导逐渐变为实事求是占主导,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其后,实事求是的观念一步一步深入中国共产党人的心中,成为党内公认的正路。
金一南:“先有真人,后有真理”。当年长征的时候,十万红军滞留在荒凉的川西北地区,往哪里去,出路在哪里?长征在为中国寻找方向。错误路线导致红军被迫长征,而长征促进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路线的转变。红军当时与外界的联系非常有限,对于中国国内外发生的很多大事几乎一无所知。这种闭塞状态的好处是,红军摆脱了共产国际和苏联的遥控,开始自己决定自己的命运。毛泽东凭历史自觉走出独立自主之路,没有句句是真理,只有步步实事求是。
徐焰:毛泽东并不是共产国际看好的人选。但是,作为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毛泽东是思想上最早成熟的,他奉行一条独立自主的政治路线,能够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找寻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革命道路。所以,在历史机遇到来时,中国革命再一次选择了毛泽东。长征这段历史也再一次证明,革命没有标准模式,胜利也不仅仅只有苏联红军道路。党的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这三方面在当时形成了新的传统,从遵义会议之后,逐渐成为全党的共识。
金一南:中共党史上最为重要的一步,莫过于兵发长征。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工农红军最深重的苦难与最耀眼的辉煌,皆出自于此。能够在关键时刻做出关键判断、采取关键行动的那种发自内心召唤的历史自觉,不但是伟人之所以成为伟人的必备条件,更为见风使舵者、见利忘义者、投机取巧者所永远无法获得。
徐焰:中国共产党在成立初期能够不断发展壮大,与共产国际的支持是分不开的。共产国际送来了马列主义,送来了组织指导,送来了经费,却没有送来武装割据,没有送来农村包围城市,没有送来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开始后,博古就把军事指挥大权交给了一位外国人——李德。这位德国共产党人,此前仅仅是一个普通的军事顾问,经博古点将,一跃成为指挥中国革命的“太上皇”,仅有骑兵师参谋长作战经验的外国人独揽了红军指挥权。建设一支百分之百布尔什维克的党和建立起一支攻击型的、正面作战的红军,这种建设党和军队的模式,完全违反了中国革命的规律。
金一南:毛泽东1928年10月写的《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第一条就是,他的最先决的条件就是军阀混战,白色政权之间的战争。毛泽东发现了中国发生革命的这一条件,从最薄弱的环节切进去,引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为什么陈独秀、瞿秋白、李立三都没有成功?国民党方面也不是没有能人。毛泽东把中国社会的特性认识透了,把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军阀之间的战争认识透了。再好的理论,如果不与国情实际相结合,就永远是空中楼阁。
“道路决定命运,必须坚定不移走下去”
《瞭望》:今天,我们隆重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对今后走好新的长征路有哪些启示?
徐焰:习近平主席指出,长征是一部中国革命的百科全书。长征的胜利不仅是“长征精神”的胜利,更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正确路线先后战胜“左”倾教条主义、右倾机会主义错误路线的胜利。中国共产党人通过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作出了响亮的回答——道路决定命运,我们必须坚定不移走下去。
金一南:回望长征,我们可以更加清晰地看到,长征不仅是一次人类精神和意志的伟大远征,也是一段中国共产党领导优秀儿女寻求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它与我们愈挫愈奋的民族精神一脉相承,已成为引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精神路标。
沿着历史的足迹和精神的脉络,我们可以看到,1840年,我们已经开始民族救亡的长征,1936年,中国共产党终于找到了中国革命的发展道路。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标志着以救亡图存为主题的长征结束。同时,以中华民族发展为主题的新长征再一次开始。在这个征程中,只有开拓中华民族新的精神流向,建立中华民族新的精神家园,坚决维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才能再一次夺取新长征的胜利!LW
刊于《瞭望》2016年第43期
走好今天新长征路
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
记者丨张程程 屈辰 刘苗苗
2016年10月22日,是长征胜利80周年纪念日。习近平总书记在21日上午举行的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长征是一次理想信念的伟大远征”、“长征是一次检验真理的伟大远征”、“长征是一次唤醒民众的伟大远征”、“长征是一次开创新局的伟大远征”,习近平总书记用这样四句话阐释了长征的伟大意义。
▲10月21日,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马占成摄/本刊)
长征途中,红军将士同敌人进行了600余次战役战斗,跨越近百条江河,攀越40余座高山险峰,其中海拔4000米以上的雪山就有20余座,穿越了被称为“死亡陷阱”的茫茫草地,用顽强意志征服了人类生存极限。红军将士上演了世界军事史上威武雄壮的战争活剧,创造了气吞山河的人间奇迹。
长征不仅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幼稚开始走向成熟,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事业从挫折走向胜利的重大转折,更是中华民族复兴之路上的重要里程碑。经历了长征之后,坚强有力的中国共产党人,领导着中国人民走出苦难,走向辉煌。
时光流转,《瞭望》新闻周刊记者沿着当年的长征路线,走访福建、江西、贵州、四川多地,亲身感受那场震撼人心的伟大远征,见证80年间的变与不变。
秋日的赤水河,正渐渐褪去赤红。79年前,毛泽东曾在这里运兵如神,调度大军四番来去,引得敌人团团转。如今,硝烟散去,这里已成为美丽乡村,青山绿水间留存着红军的足迹。在昔日四渡赤水的主战场——贵州遵义市习水县土城镇里,人们说起长征语气里满是自豪,而今,这里的居民正在忙着创业搞起农家乐,奔向更有盼头的生活。
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80年后的今天,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就是要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新长征路,前途光明,但道路并不平坦,充满着艰险,要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在中央文献研究室主任冷溶看来,大力弘扬长征精神,坚持用中国共产党的伟大精神凝聚起推动改革发展的强大正能量,就一定能够取得实现中国梦新长征的胜利。
理想信念的伟大远征
长征是一次理想信念的伟大远征。漫漫征程中,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地下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路上遇着了说不尽的艰难险阻。在红一方面军二万五千里的征途上,平均每300米就有一名红军牺牲。长征这条红飘带,是无数红军的鲜血染成的。
正是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始终鼓舞着广大红军将士克服种种艰难险阻;正是坚定的革命信念,把这支衣衫褴褛的队伍凝聚成了无坚不摧的钢铁洪流。
“坚定的信仰,是长征精神最基本的思想内核。”中央党校教授谢春涛认为,长征胜利的历史证明:坚定的理想必定产生伟大的动力,坚定的信仰必然激发不懈的追求和坚强的努力。
长征途中,在阴雨的夜晚,战士们头顶油布,背靠背坐着,用体温共同度过寒冷长夜。过雪山时高寒缺氧,经常有人坐下就起不来,有的战士为了背战友而自己倒下。过草地时,有人为救助陷入泥沼的战友而献出自己的生命。勇往直前、敢于担当的英雄气概和“官兵一致同甘苦,革命理想高于天”的无产阶级革命精神,无疑是长征这幅壮丽画卷上最耀眼的色彩。
在纪念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永远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
回首历史,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初就把共产主义确立为远大理想,始终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朝着这个伟大理想前行。坚定的信仰,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共产党的真正优势。
长征途中,党和红军屡受挫折而不断奋起,历尽苦难而淬火成钢,归根到底在于心中的远大理想和革命信念始终坚定执着,始终闪耀着火热的光芒。
今天,我们面前不再是飞机大炮、严寒饥饿,但前进的道路依然漫长而曲折。当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光明的前景,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但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的,想一帆风顺推进我们的事业,想顺顺当当实现我们的奋斗目标,那是不可能的。可以预见,在今后的前进道路上,来自各方面的困难、风险、挑战肯定还会不断出现。
在多位受访专家看来,今天,我们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不仅仅是要传承红色基因,更要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干好正在干的事业。唯有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以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共产主义理想铸就灵魂,把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胜信念作为“主心骨”,才能取得新长征路上的胜利。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正面对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考验。越是要迎战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越需要坚定理想信念。
“此时此刻,我们党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革命理想高于天的精神,需要一大批在困难面前迎难而上、敢于负责的党员领导干部。”谢春涛说。
长征的伟大不仅在于其对中国革命的巨大贡献,更重要的还在于它体现了人民对光明的向往,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以及对民族、国家的担当和责任。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同心同德迈向前进,共同的理想信念就是最坚强有力的支撑。
▲10月19日,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文艺晚会《永远的长征》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习近平、李克强、张德江、俞正声、刘云山、王岐山、张高丽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席观看。 这是演出开始前习近平与老红军代表亲切握手,向他们致以崇高敬意(马占成摄/本刊)
检验真理的伟大远征
长征是一次检验真理的伟大远征。曾有人问邓小平:“长征那么艰难凶险,你是怎样走过来的?”他坚定地说:“跟着走!”
长征中,雪山草地,饥寒交迫,艰苦卓绝,危机四伏,是什么让成千上万红军将士,坚定不移地“跟着走”?答案是看齐追随,是“服从中央、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维护团结”。
长征途中,党中央召开的遵义会议,是我们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在遵义会议纪念馆,原景重现的3D纪录影片让人仿佛置身于那为了红军之生死存亡而各抒己见、激烈争论的会议现场。就在这间屋子里,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用热忱和理性,拯救了中国革命。
从遵义会议的生死决断,到四渡赤水屡出奇兵,从维护团结避免分裂,到坚定不移北上抗日,在长征路上的每一个危机关头,正是因为确立了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的领导地位,形成了成熟而坚强的领导集体和领导核心,红军才能走出绝境,中国革命才能转危为安。
长征中,尽管红军第一、第二、第四方面军和第二十五军出发的时间、地点、路线各不相同,但都能从革命的根本利益出发,自觉服从大局,严守纪律、听党指挥,互相配合支持,使长征形成了一个形散而神不散的整体,真正做到了“党指向哪里就打到哪里”。
经过长征,党和红军不是弱了,而是更强了,就是因为我们党找到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找到了指引这条道路的正确理论。真理在实践中得到了检验,真理在实践得到了确立。
“长征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在新长征路上,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坚持一个强有力的领导核心的领导,我们的事业才能取得成功;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坚定不移走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建设、改革道路,才有可能不断攻坚克难。”中央党校教授辛鸣说。
坚定的政治信仰、党的坚强领导,正是长征中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力量源泉,更是形成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力量源泉。
“今天,面对纷繁复杂的外部环境和内部局势,广大党员领导干部必须深入学习贯彻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辛鸣说,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对此有了更加清醒的自觉,更加旗帜鲜明地强调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
“在新的长征路上,要自觉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领导权威,牢固树立‘四个意识’,严格贯彻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自觉向党中央看齐,向党的理论方针政策看齐,向党中央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项决策部署看齐。”辛鸣说,这才是对长征精神最好的继承和发扬。
新长征路上的“雪山草地”
走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新长征路上,如同80多年前,前方也排布着“雪山”“草地”,“娄山关”“腊子口”等高山险阻、激流险滩,埋伏着狡猾狠绝的敌人。
纪念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今天的长征同当年的红军长征相比,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已经走过的新长征之路相比,虽然在环境、条件、任务、力量等方面有一些差异甚至有很大不同,但都是具有开创性、艰巨性、复杂性的事业。
多位受访专家分析,从外部环境看,世界经济仍处在国际金融危机后的深度调整期。与全球经济高度融合的中国经济,必须面对由此带来的各类干扰和风险。
转向国内,一方面,中国改革深化进程正展现出越来越显著的成效。“经济领域的系统性风险正在被密集有效的改革措施逐步清理,增长潜力和转型效果逐步显现。”中国社科院亚太战略研究院院长李向阳分析,另一方面,在向经济新常态奋进的过程中,自身转型调整所引发的风险仍待应对。
“今天的中国社会正处在具有巨大发展潜力和旺盛发展活力的发展机遇期,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谢春涛表示,一句话,我们正在从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可能一帆风顺。
对照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诸如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差距较大,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薄弱、扶贫攻坚任务繁重、人力资源短缺等等发展难题,仍是横亘在前的重重障碍。
在调研中,《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在西部人口和经济大省四川了解到,全省农村贫困人口已从2012年底的750万减少到2015年底的380万,贫困发生率从11.5%下降到5.8%。但在凉山、雅安、甘孜等市州,由于受地理条件限制,以及自然灾害易发频发等原因,部分地区仍旧存在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的问题。特别是藏区、彝区等民族地区极端贫困现象依然存在。
雅安市汉源县是“5·12”地震重灾区和“4·20”地震受灾区。在这里,灾后重建与脱贫攻坚同步进行。在清溪镇同心村,党支部书记王定刚向本刊记者介绍,村里的脱贫产业已初现雏形,以销售车厘子、脆红李等特色农产品为主,对贫困户脱贫带动作用明显。
“但由于缺乏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的能力,加之冷链物流体系跟不上,运输成本高、运损比例大,只能在周边地区销售。”王定刚说,同时,扶贫企业普遍规模化程度低,产业扶持模式单一,要真正走出去占据市场一席之位难度较大。
在贵州,交通不便长期制约着部分地区的发展。据遵义一些干部反映,2015年底贵州在西部率先实现了县县通高速,省内高速公路的“大动脉”已经畅通。但作为“毛细血管”的乡村公路仍面临着路通管护难、村通组不通、道路标准低等诸多问题。
记者在部分村庄看到,村民进出仍是两三米宽的乡村公路,车辆难以通行。此外,村里农田水利设施年久失修,信息通讯尚未畅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存在的薄弱问题,严重制约这些地区的发展步伐。
同为“红色圣地”的江西瑞金也面临着类似的困扰。“交通不便仍然是制约老区发展的一大瓶颈。‘要致富先修路’的说法在老区仍不过时。”瑞金市委书记许锐说。
在瑞金黄柏乡坳背岗万亩无公害脐橙基地,水、路、电制约橙产业进一步发展。“随着产业规模发展壮大,每到农忙时节,原有的电力设施就难以支撑果农喷洒农药、灌溉等农业生产用电。”果农邓主平表示。
此外,农村贫困地区还存在较严重的人才匮乏和流失问题。贵州某县县委组织部一位干部对《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说,通过项目、政策、产业捆绑,该县集体经济“空壳村”已全部“脱壳”,“但如何让村集体经济转型升级,从小做大,缺的就是能够玩转资本、项目的人才。”
回首80多年前,长征途中的红军将士不畏艰险,趟激流、攀雪山、过草地,谱写了二万五千里的红色奇迹。在今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征程上,面对诸多发展难题,我们更加需要攻坚克难,啃硬骨头、涉险滩。
“行百里者半九十。越是接近目标,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就越严峻,就越需要我们把长征精神发扬光大,再次凝聚起全民族的智慧和力量,续写新的红色篇章。”谢春涛说。
依靠人民,为了人民
在湖南汝城县沙洲村,3名女红军借宿徐解秀老人家中,临走时,把自己仅有的一床被子剪下一半给老人留下了。老人说,什么是共产党?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
一部红军长征史,就是一部反映军民鱼水情深的历史。同人民风雨同舟、血脉相通、生死与共,是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取得长征胜利的根本保证,也是我们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的根本保证。
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得到人民拥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能够得到人民支持,也正是因为造福了人民。今天,党领导人民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党和政府庄严承诺,到2020年实现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长征沿线革命老区纷纷打响脱贫攻坚战。
在闽西龙岩,地区财政2016年在支农资金比上年增加百分之十的基础上,专门切出1350万元周转金用于扶贫开发,各县市也筹集2000多万元,扶持山地开发、农业产业化重点骨干项目和扶贫项目。
在江西瑞金,2011年以来全市累计帮助97242名贫困人口成功脱贫,其中2015年成功减贫22569人,贫困发生率由2011年的28.37%降至去年底的10.09%。
在贵州遵义,2015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提高到9291元;扶贫开发重点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提高到8247元;贫困乡镇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提高到8025元;民族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提高到7857元。
这样的成绩还有不少。“脱贫攻坚,是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在新时期的具体体现,是长征精神在新时期的延续。”谢春涛说,长征的胜利是人民的胜利,是践行党的宗旨、密切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结果。
从井冈山到六盘山,行程万里,党的群众路线这一根本法宝始终如一。今天,要打赢脱贫这场攻坚战,必须更加坚定地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密切党同群众的联系,依靠群众发动群众。
在江西赣州,2014年初春,中央国家机关及有关单位首批39名年轻干部到这里的各县市区开展对口帮扶。今年第一批期满后,交通运输部路网监测与应急处置中心干部俞卫江,迟迟舍不得离开他一呆就是两年的安远县。
“要做好工作,就要更靠近基层。”俞卫江感言,在赣州的经历将永远镌刻在我的生命中。现在,部里的干部罗洪波已经来安远接力,这样的约定将延续至2020年。
在宁夏同心,56岁的马希丰是一名在移民、扶贫岗位上工作近九年的基层干部。“移民是一个系统工程,老百姓背井离乡,衣食住行、柴米油盐都要安排妥当。”有人舍不得离开故土,他挨家挨户上门劝说;村民对分房抓阄有意见,他扯着嗓子解释政策;移民迁到新家缺少生计,他到处跑着找项目要资金。
2008年任同心县移民办主任后,七年多来,老马几乎每天只睡四个小时觉,跑遍了全县所有自然村,跑报废了两辆车。七年间,他像愚公一样,努力把贫困群众从大山中搬出,把贫穷从人的心头搬走,前后使11万人走上了脱贫道路。
这样的扶贫干部还有很多。他们是长征精神在当代的化身,是党密切同人民群众联系的桥梁和纽带,是马克思主义信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实践者。
今天,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征程上,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身肩重任、砥砺前行的红军将士。“只要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坚定党的信仰,牢记党的宗旨,践行党的路线,继承和发扬好伟大的长征精神,前方就没有什么艰难险阻、激流险滩是攻克不了的。”谢春涛说。LW
刊于《瞭望》2016年第43期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获整组报道
☞ 瞭望·长征 | 长征中的这几次重要会议,都解决了什么问题?
☞ 瞭望·长征 | 红军为什么要四渡赤水?转战乌蒙是怎么回事?
◎ 赠什么书?
瞭望新媒体与机械工业出版社合作,近日为热心读者送出《供给侧改革:改什么、怎么改?》一书。
◎ 怎么得到?
1.在当日瞭望微信任意文章后发表你有见地、有建设性的评论,被选取后点赞最多者获赠。截止时间为当日24时。
2.获奖者请将地址、姓名、联系电话发至瞭望微信。
3.每人两周内只能获赠一次。
扫描二维码,关注瞭望微信
给你权威的新闻洞察力